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

社会交往?还是社会烦扰?

转PCMag


初听到谷歌发布Buzz作为其进军社交网络的标志,首先令我感到惊讶的是Buzz这个十分平庸的名字。啊哈,开玩笑的啦。从分享小宝贝的最新照片到联系客户,我们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使用社交网络程序,谷歌当然不会不知道。不过倘若谷歌想在此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并“出卖我们的眼球”(显示定制广告),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须不断吸引并挽留众多用户。谷歌似乎很乐观地相信Buzz会让网络交流更简便。这才是让我惊讶的地方。在我看来,这绝对不可能!
   “现在寻求创意正变得越来越困难,而去粗取精也同样为之不易。”谷歌副总裁Bradley Horowitz在Buzz发布会上如是说。
   这当然无可争辩。事实上,没有人强迫我建立博客,申请Tumblr(一种微博客),推特(Twitter)。但是,谷歌为我开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?当然是另一个网络服务!
   首先是好消息:谷歌Buzz能够与其它社会化网络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协作。只要这些网站名列在您的谷歌设置中,你就可与你的Buzz关注者立即分享这些社交网络服务的更新。我非常欣赏在Buzz中我可以设定哪些更新对好友可见;例如,小宝贝儿的照片当然是只会和朋友及家人分享的。我想,如果Buzz能够整合这些个人网络讯息并且给予用户更多的权限进行公共/私人讯息的控制,谷歌Buzz终将脱颖而出。
   另外,由于Buzz内建在谷歌邮箱Gmail中,用户人数当然能够立即得到保证。很难想象Orkut那样的小众社交网络能够成功。(尽管在海外Orkut颇受欢迎,但在美国国内却受到广大用户的冷落。)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,Buzz的功能将会逐一在成千上万个Gmail账户中出现,而用户会对其很快上手。
   Buzz最大的风险是什么?谷歌Wave。Wave据说是前所未有的将即时通讯/电邮/网络合作/写作/共享等等融为一体的全新理念设计,但是全世界也许只有50〜100人懂得如何使用(其中一半还有可能是Wave的研发人员)。想要有所作为,Buzz必须反Wave之道而行之:免除繁琐,轻松使用。
   虽然接触Buzz时间不长,但我看来其界面有些凌乱。我从未见过哪位谷歌迷把它当做管理诸多信息的首要工具。我强烈推荐那种列表加搜索的显示模式。另外显示评论的数量过多。关注某人是一方面,可阅读评论,面对众人洋洋洒洒的“长篇大论”或“七嘴八舌”时的滋味儿绝对不好受。目前好像也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将评论最小化或者干脆忽略不显示。
   更糟糕的是,在Buzz中我们无法创建多个关注列表。我在Buzz上关注了73位朋友,查看订阅的信息就已经有些繁琐了。当人数达到100时,又会怎样?我想肯定是一团糟!Buzz中你的隐私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。
   当谷歌给用户提供自动搜寻关注者的功能时,带来的不仅是方便,更多的还有麻烦。最初的关注列表是来自你的Gmail联系人及用户个人信息的。只要你登录Buzz,就自动生成了关注列表。这听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。不幸的是,你的列表一旦生成将会在公共网络中公布给那些追随您的人。这就等于你告诉了全世界,你所有的联系信息。假设我在苹果公司有一位“内线”为我提供iPad的最新讯息,通过这样的方式,我的“内线”朋友就被公布于众了。你再想想,倘若老虎伍兹的Buzz被公开,结果会是怎样。在Buzz发布的两周内,为平息“众怒”,谷歌已先后两次调整隐私控制设置。照片共享、近况更新、专门网络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对于一项服务的成败关键就在于:追随灵感,去粗取精。很不幸,目前绝大多数软件开发者还未意识到这一点。在发布会上,Horowitz曾说,“我们将为其(Buzz)倾注一切可能。”此言于我心有戚戚焉。
丹·科斯塔(Dan Coast)
PC Magazine 消费电子编辑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